王佳琳 等 | 疫情背景下对六家英文主流媒体中国中医药报道的研究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2021年第6期
作者简介
王佳琳,女,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郭姝璇,女,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李家志,男,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陈改,男,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在世界抗疫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探究出了一套成功的防疫抗疫经验。其中,中医药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以六家英文主流媒体(BBC、CNN、NewYork Times、The Guardian、Daily mail、Washington Post)对中国中医药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探析其在疫情暴发前后对中医药正负交替评价的迂回态度。研究者以道琼斯路透全球新闻及商业资讯库Factiva作为工具,选取权威流量统计平台SimilarWeb发布的排名前六的主流媒体,检索了与中医药相关的18个关键词,筛选出报道。该研究以新闻话语图示为框架,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从宏观共时和微观历时的双重维度分析该类报道在数量、主题、议题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特点,并观测其在句构和语篇上的微观特点,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促进中医药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传播;英文媒体;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
正文
全文约12891字
01
研究背景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从特征上可称为大流行”,同年4月3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破100万例,全球抗疫形势日益严峻。至2021年9月15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2.25亿人,死亡人数超463万人,各国公共卫生体系正面临巨大挑战,一些国家处于崩溃边缘。直至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成功、获批上市、民众陆续接种,新冠疫情防疫战才略见曙光。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局部暴发期(2020年初至2020年2月中旬),中国疫情开始自武汉迅速传播至全国,而其他国家虽有病例,但尚无大规模疫情暴发。第二阶段为全球蔓延恶化期(2020年2月中旬至6月),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迅速,全球超过180多个国家与地区都被席卷。第三阶段是部分控制与部分恶化并存阶段。部分国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例如中国、泰国、新西兰、越南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呈逐渐回落态势。而部分国家的疫情形势仍在持续恶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如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
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国于2020年3月初到达疫情拐点,2020年3月19日,中国新增本土病例数量为“零报告”,此后我国进入了较为平稳的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短短数月就创造了中国奇迹。在全世界普遍死亡率居高不下——美国已经将近7%、意大利甚至达到10%——的情况下,作为最早公布确诊病例国家的中国,死亡率只有3%左右,湖北以外省份死亡率的数据是0.87%。中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率稳居世界第一,除了得益于中国的制度优势和政府强有力的执行能力之外,还有赖于中国医学工作者在实践中研发的抗疫中国方案,而其中中医药功不可没:中医药治疗手段的总有效率突破90%,这是基于临床疗效观察得出的。
在中国此次抗疫实践中,中医药彰显了独特的优势与作用。海外抗疫形势严峻,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向世界分享中国方案,助力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来自中国的智慧,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早在2020年2月17日,多国中医药专家就已经开始倡导国际社会使用中医药抗击疫情;2020年3月6日开始,海外中医正式加入全球抗疫实践;3月17日,由中国组建的医疗专家队驰援意大利,其中便有中医专家身影;截至目前,中国政府的中医药援助已覆盖瑞典、哈萨克斯坦、菲律宾、沙特、缅甸、马来西亚等众多国家和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也持续地向世界分享中国抗疫经验与中医药治疗方案,举行了多次全球分享活动。例如,在“CGTN全球疫情会诊室”中,张伯礼医生与美国同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经验及“三药三方”等中医方案。中医药在海外市场也开始逐步升温,需求量大增。据央视报道,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纽约当地中医馆的中医药处方销量成倍增加。在英国伦敦的中药店中,用于抗击疫情的中药销量增长了10倍以上,海外民众对中国应对疫情的方式也表示赞赏,非常关心中药在疫情防控和治疗中的作用。因此,疫情背景之下,中医药抗疫疗效显著,其海外传播正当其时。
(图片源自网络)
02
文献综述
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两汉时期。自隋唐时期开始,中医药的海外传播逐渐兴盛起来,宋金元时期最为繁荣,取得长足发展。明清时期,中药的海外传播逐渐呈现出走下坡路的态势。近代以来,中医药的海外传播逐渐趋向颓靡。[1]21世纪以来,有着深厚历史底蕴与卓著独特治疗效果的中医药文化开始重新引起世界的关注。在“让中医药走出去”的指导方针之下,为完善中医药在海外传播方面的策略,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探究国外媒体对于中医药的形象塑造至关重要。学界对于中医药海外传播的研究于2013年左右起步,在研究海外媒体对于中医药报道时,多选取英语国家媒体,对象国多集中在美、英等国,且以主流纸媒居多。
美国是国际传播中的中心国和国际议程设置者,美国媒体对于中医药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现状。中医药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媒体上均为热点研究话题,在部分电视媒体也获得较多关注;另有学者对民间声音——起源于美国的英文百科媒体如维基百科、博文网中的相关的中医药词条进行研究,其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95年至2019年。从对中医药报道的整体态势来看,美国主流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呈现出深化和丰富的趋势,且报道重点为针灸。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药和针灸的报道态度截然不同,具体表现为:虽然针灸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新闻媒体报道一般将其看作相对有效、无创、安全的疗法,已被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普通民众认可和接受。而在多篇相关报道中,中医药被宣传为有受污染、有害、甚至危险的疗法,医药部门对其进行研究和检查。[2]针灸由于得到充分报道和较高评价,公众接受度逐渐提高,能够较好融入美国,而有关中药的负面报道反映了美国医药界对中药的疗效和安全仍存在顾虑,民众也对其信心不足。[3]美国还将报道重心放在民众对于拔罐疗法的情感认同、拔罐疗效的价值评价上,并且将患者的直观体验作为侧重点。[4]美国对于中医药的相关报道体现了美国社会和民众对中医药发展的密切关注和对寻求中西医结合的浓厚兴趣,同时折射出了以西医科学观为主导的社会认知和态度。另外,在研究维基百科和博闻网的中医药相关词条后,有学者指出在话语行为和叙事结构上,博闻网和维基百科存在差异,反映出对于中医药认知国际媒体存在争议和分歧,国外受众对于中医药的判断和理解受到影响。[5]
英国媒体对中医药报道研究集中在《每日邮报》《泰晤士报》《独立报》《卫报》和《太阳报》,《卫报》关于中医药相关的报道偏少。英国媒体鲜有关注推拿和针灸,更多关注气功、中药和针刺等方面,报道用语比较中立,特别是关于针刺(针灸)的报道用语均十分正面。《卫报》在肯定中药疗效的同时,担心其质量和安全性。与中药相比,针刺(针灸)更受英国人欢迎。[6]在过去的20年里,中医药受到越来越多海外媒体的关注。英、美、澳三国的中医药报道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均突显针刺议题,疗效是重心,证据是焦点。[4](574)
但中医药在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第一,国家之间话语和力量的博弈带来的污名化问题:中药文化经常被贴上陈旧和腐朽的歧视性标签。[7]第二,自古以来的跨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转换和理论传播问题:中医翻译文本复杂、类别杂乱、语境复杂薄弱,中医药理论内涵传播难度大等。[8]第三,现实实施方面的重重阻力:中医药没有被世界范围内的法律普遍认可,缺乏统一的国际化标准,海外传播力量和渠道有限,短时间让海外受众认可并接受难度较大。
中医药中将濒危动物入药的现象引起世界各地人们的担忧和争议。[9]而报道态度和方向基本客观、公正,但对中药毒性和涉及动物成分的隐忧,对中医药缺乏全面的认知导致西方各国非常敏感。因此,目前,虽然中医药是“替代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普遍处于西方的边缘化地带。[10]
以上部分问题,因疫情期间中医药对各国抗疫产生的积极作用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在后疫情时期,了解疫情期间西方英文主流媒体对于中医药的报道及形象构建,研究其情感态度倾向及变化,对于指导中医药在新时期的海外传播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助力中医药出海“讲好中医药故事”,为中医药海外传播策略提供更多现实参考路径。
03
理论框架、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RQ1:疫情以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上的中医药的海外传播情况如何变化?
RQ2:疫情以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对中医药报道的情感态度、报道倾向如何?
RQ3: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在行文上有何特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进行资料整理与收集,结合本文研究情况,确定研究思路,并选定报道来源、检索词等量化标准。本研究采用道琼斯路透全球新闻及商业资讯库Factiva作为工具,根据权威流量统计平台SimilarWeb在2020年12月发布的新闻网站浏览量排名,选取排名前六位的主流媒体(均为英语媒体)作为中医药相关报道的收集来源,即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CNN)、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和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通过检索中医药相关的18个关键词(Chinese medicine、TCM、acupuncture、needling、moxibustion、herb、massage、cupp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rbal medicine、alternative medicine、complementary medicine、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integrative medicine、oriental medicine、Chinese herb、tuina、qigong),并设定时间范围为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1日,即疫情暴发前后的各一年,获取这六家英文媒体对中医药的报道。
初步检索后共获得15166篇报道,经过人工筛选去重并筛选无关内容(如广告)后,共获得249篇与中医药相关的报道。在对报道进行相关度分析后,根据相关程度将已有报道主要分为高相关(以中医药为核心报道主题进行全篇幅报道,N=53)、中相关(报道其他主题,一定篇幅结合讨论了中医药,N=30)、低相关(报道其他主题,提及少量中医药内容,N=166)三类。三类报道又可归入两个大类:正面报道(直接报道以中医药为核心的议题)和侧面报道(在探讨别的主题时提涉中医药相关内容)。
因此正面报道即为高相关报道,侧面报道包含中相关和低相关报道,三类相关度报道综合构成本研究的综合语料库。再根据相关度和形象塑造能力划定高相关报道和中相关报道构成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高相关子语料库。
(三)理论框架
借助两个语料库的帮助,本研究从“新闻话语图示”理论框架切入,对语料库涉及文本进行双维度分析。“话语图示”既指导共时、微观的新闻书写,又规约历时、宏观的新闻书写。宏观维度关注新闻话语的历时书写——研究超语篇、跨时长、内容性的话语特征。微观维度关注新闻话语的共时书写——研究新闻语篇内部的结构-形式规律。[11]从宏观、历时的新闻书写方面,本文总结出中医药报道的主题、超语篇特点,再从微观、共时的角度切入,进行报道句构和结构规律的分析。最后从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六家英文主流媒体对于中医药的形象构建,结合实际背景,最后在现实向度上,从国家行动、媒体传播等方面对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实践提出建议。
04
宏观历时维度:数量、主题和超语篇特点
在语料库搭建的基础上,结合“新闻话语图示”概念,本研究对综合语料库、高相关子语料库进行分析。从宏观、共时和微观、历时角度分别进行分析。其中,宏观角度主要从数量、主题分析、情感态度等语篇特点进行分析。
(一) 六家英文媒体的报道数量分析
通过统计,综合语料库中六家英文媒体共249篇报道的数量及其变化如表1、图1所示。
表1 综合语料库报道数量统计
图1 综合语料库报道数量变化折线图
如表1所示,六家英文媒体对“中医药”相关话题均有报道。其中,报道最多的是《纽约时报》71篇和《每日邮报》65篇,其中正面报道(即高相关报道)数量最多的为《每日邮报》33篇。
结合图1,从时间轴上来看,疫情暴发以来,六家媒体对中医药的报道关注度有明显的上升,从疫情前的月均7.75篇上升至11.14篇。2020年2月,报道量激增,随后维持着较高的报道数量直到6月份,这一时期处于全球疫情发展第二阶段,2020年2月恰逢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各国状况逐步恶化。同时,中国国内有关中医药的治疗新冠肺炎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开始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这一阶段各国亟需吸取抗疫成功经验来抗击本国疫情,2020年2月的27篇相关报道中,有25篇探讨“中医药与疫情防治”话题。
第二阶段的几个月内有关“中医药”的报道量明显高于其他阶段。这一时期内总报道数量为89篇,月均报道量17.8篇。此后随着全球疫情常态化,报道关注量有所下降,而2020年9月由于全球疫情的突然恶化、疫情期间对新疆管理的污名化报道以及中国的对外援助等情况,对中医药的报道量又有激增。整体来看,对中医药进行正面报道(高相关报道)的数量也在疫情发生后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总体来说,在疫情背景下,中医药的有关报道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中医药议题成为与各国民众息息相关的话题,由于疫情的粘接,中医药与国际公众的接近性变高。通过对比疫情前后一年的中医药报道数量可以得出,“中医药”及相关议题受到的媒体关注有显著增长,国际英语受众对“中医药”的熟知度有较大攀升。
(二)六家英文媒体的报道主题分析
本研究对中医药报道“高相关子语料库”的报道主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成两类:一是普通视角的报道主题;二是从中医药视角出发,聚焦于中医药并具有探究性的中医药报道。
首先,本研究整理出了五大类、八小类报道主题,分别为:名人、社会(中医药事故/其他主题)、动物保护(法规类/其他主题)、疫情、中医药(法规类/其他主题)这里的“中医药”主题指的是报道只关注单一的“中医药”主题,报道对象为“中医药”本身或中医药内部的细分类别,不涉及其他主题,而其他主题名指的是与“中医药”相结合的主题,即“名人与中医药”“健康与中医药”“动保与中医药”等,为显简洁,在命名时将“中医药”进行了省略。按照数量从少到多的顺序进行了排列(见表2)。
表2 相关语料库报道主题统计
1.对中医药关注持续且稳定
根据表2可看出,“中医药”(法规类/其他主题)和“疫情”相关报道占比最大。“中医药”主题报道共计32篇,主要对针灸的效果、中医药的具体疗效进行了报道,此外还少量涉及气功、中医历史等中医药议题。“中医药法规类”主题报道共8篇,囊括了“美国联邦医疗保险考虑中医是否可被纳入医疗保险”“欧洲希望监管中药”和“津巴布韦批准开设中医诊所”这几大与中医药有关的重大事件。
时间分布上,“中医药”主题报道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共17篇,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共15篇,即在疫情开始后出现了小幅下降,其主要与新闻报道主题“疫情”的出现密切相关,该主题将在下段进行分析;报道数量在2019年与2020年的各月分布较为平均,由此可见,六家英文媒体对于“中医药”的关注持续且较为稳定。
2.对中医药的误解逐步加深
“疫情”主题的中医药报道于2020年1月开始出现,并于同年2月出现井喷式增长,之后保持着较高的出现频率。这些“疫情”主题报道主要关注中药在防疫、抗疫中的疗效,也重点对疫情进行了溯源,讨论中药使用动物作为原材料——报道中多认为中药会使用穿山甲等野生动物入药——是否导致了新冠病毒的蔓延,同时,《纽约时报》还对中国使用中药帮助外国抗疫进行了报道(详见Lotus Pills and Other Gifts From China与A Coronavirus Care Package From China)。
可见,在疫情背景下,六家英文媒体对于中医药的关注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其对于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疗效的兴趣显著增强,大部分对于中医药助外抗疫的报道帮助塑造了中国友好、负责的大国形象、提升了中医药的知名度。但同时,六家英文媒体对于中医药的深刻误解也集中、广泛地暴露出来,且将中医药与疫情紧密联系,将使用野生动物的中医药视为病毒之源,由此对中医药的误解进一步加深。
从主题上来看,其实六家英文媒体对于中医药的误读早有显露,即“动物保护”这一主题,共计14篇,由于“动物保护相关法规”主题报道较多(4篇),并且较为特殊,因此本研究单独设立了子主题进行划分,该主题下的4篇新闻都集中报道“中国将穿山甲鳞片从药品目录中移除,提高了对穿山甲的保护”这一事件。
而“动物保护其他主题”则是对于入中药的动物如穿山甲、驴、犀牛(犀牛角入药)、熊、海马进行了报道,且基本都持负面态度。从中可以发现,六家英文媒体对于中医药形象存在着刻板印象和误解,即中药使用大量野生动物入药,并使得这些物种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因此十分排斥中药。
3.对社会方面主题较为关注
除此三大报道主题外,六家英文媒体还十分关注“社会”方面,其中对于中医药造成事故的报道占4篇,涵盖了拔罐、气功和针灸等中医疗法。其他社会主题报道则分别关注了中国吃猪肉、狗肉的传统和背后的中医药理论支持,以及英国皇家植物园与北京药用植物开发研究所的合作。最后一个主题类别为“名人”,即对部分名人使用中医疗法进行报道。
总体来看,较之以往研究,除了疫情主题外,外媒对中医药的报道并无更多实质性的主题拓展,对于中医药的刻板印象和误解仍有延续。而在疫情发生后,对中医药的报道主题多涉抗疫,说明外媒对中医药抗疫的主题关注颇高。
(三) 六家英文媒体的中医药议题分析
针对各报道所聚焦的中医药议题侧重点不同,本研究将中高相关子语料库中的报道进行分类(见表3)。
表3 相关语料库中医药议题统计
由表3可见,中医药作为“宏观概念”出现的有28篇,即“中医药”在报道中作为一种系统治疗方法呈现,而非侧重中医药具体某一方面或某个疗效。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此类报道为10篇;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此类报道为18篇,数量大幅增加。可见,六家英文媒体对于“中医药文化整体”的关注度攀升,关注“中医药文化整体”,尝试对中医药进行宏观、全面且细致的了解。
“中药疗效”和“针灸”也是英文媒体非常关注的话题。中医疗效相关报道共计23篇: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此类报道为9篇;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此类报道为14篇,数量也有大幅度提升,其中9篇是对疫情中中医药的疗效进行探讨。“针灸”议题共计17篇,且数量上并未有显著变化,而是稳定分布,可见针灸是六家英文媒体持续、稳定关注的最为重要的中医药疗法(具体类别)。
除了对中医药整体、中医药疗效和针灸的持续关注,2020年2月之后,有关中医药的报道类别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疫情催生了全新的中医药议题——中医药抗疫,集中于2020年2月后,共计5篇。此外,还涉及气功、草药、推拿、中医药海外机构和中医药历史等多个中医药具体领域,内容十分丰富。
(四) 六家英文媒体的报道情感倾向变化
根据对高相关子语料库进行的情感倾向的判断、分类与分析,可以得出图2。
图2 报道情感倾向变化统计
其中中立态度报道7篇,数量较少,绝大部分报道有着明显的情感偏向:正向报道43篇,负向报道33篇。总体来看,正向报道和中立报道的总量较多,但负向报道占比达39.76%,不容忽视。
通过对媒体对中医药报道立场的分析,可以将媒体态度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2019年9月之前:关注较少、数量稳定,态度正负向掺杂
在2019年1月到9月,整体报道量较少,但整体数量呈现平稳趋势,且正向、负向、中立报道数量较稳定,这一阶段延续了此前大多关注的话题。例如,中医药对于某一病症的疗效(失眠、皮肤问题等)、动物入药及动物保护、针灸和拔罐等。
这一时期的报道态度正负向掺杂,主要以正向、负向报道稍多、中立报道较少,总体报道体量不大。
2.2019年10月至12月:疫情暴发前夕,负向报道量激增又回落,关注野生动物保护议题
在疫情暴发前夕,2019年11月的负向报道量有一个较大的激增,六家媒体集中关注了中医药与动物保护议题并进行大量负面报道,报道中公开指责或暗指中医药是某一物种数量大幅减少或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并指责中医药对野生动物的需求是动物贸易的驱动器。另外,《卫报》和CNN还直言中医药的使用应更加谨慎。《卫报》表示应加大对其的监管力度,CNN倡议对用药病人进行健康警告。而11月的动物保护话题结束后,负面报道数量也迅速回落。这一阶段中立报道全无,正向报道量也较少,正向及中立报道相比上一阶段有延续性。
3.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全球疫情第一阶段,此类报道一路走高
2020年1月正处于中国疫情扩散阶段,此时全球处于关注中国抗疫形势,因而未有关注中医药的正向话题,此时中国在国内进行中医药抗疫工作,而外媒对此持观望且负面的态度,因而出现负向报道。到2020年2月下旬,疫情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散,中国疫情渐入平稳阶段,疫情防控取得效果,开始向全球分享抗疫经验,其中包括中医药抗疫经验。这时的报道开始集中关注中医药话题,且多聚焦于中医药的抗疫效果。但这一时期,西方抗疫压力骤增,意图转移国内压力的“病毒中国说”出现,野生动物病毒溯源也被和中医药的野生动物入药联系到了一起,因而负向报道的数量也有抬升。这一阶段正向初步增高,正负向报道掺杂。
4.2020年3月至2020年6月:全球疫情第二阶段,正负向报道相互胶着
全球疫情第二阶段,中国疫情得到全面控制,而世界各国疫情持续恶化。中国开始向各国提供实际援助,中国的抗疫智慧引发各国媒体关注。这一阶段正向报道持续跟进中医药的抗疫实践、抗疫效果,另外也关注了中国对其他国家实行的抗疫援助,莲花清瘟胶囊被纽约时报放入标题进行报道(Lotus Pills and Other Gifts From China)。但同时,意识形态的斗争也仍在继续,动物保护、中药动物药材也被负面性地提及。
5.2020年6月至2021年2月:全球疫情第三阶段,报道关注逐渐趋缓
这一阶段刚开始,报道关注仍有小高峰,聚焦中医药抗疫效果的报道依然不少。但随着全球疫情发展形势的恶化及趋缓,报道量呈现先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到后半段,全球进入疫情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正面报道的数量也有回落。
总体来说,中立报道的时间分布较为平均,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有3篇,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有4篇。33篇负向报道中,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有19篇,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有14篇,下降了126%。由图2可见,负面报道出现高峰期为2019年11月,集中关注中医药与动物保护主题。43篇正向报道中,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有12篇,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有31篇,增长了158%。即疫情出现后,正向报道显著增加,尤其是2020年2月之后,出现了几个小高峰,分别在同年6月、8月和9月,整体正向报道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报道数量的增长与该时期中医药在国内抗疫和助外抗疫密不可分,即疫情背景下中医药疗效的显现、研究的深入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加强,其增长趋势呈现了四个高峰阶段,也就是疫情在中国暴发初期和疫情在中国稳定之后。中国疫情迅速、有序得以控制,震撼世界;而国内中医药抗疫具备一定疗效,国家积极施行中医药助外抗疫,这使得主要英语媒体的正面报道呈现飙升的趋势,充分地体现了中医药在疫情背景下知名度与认可度得到了快速提升。
(五) 关键词变化与分析
关键词分析是确定语料库特定词汇的一种方法,通过提取分析关键词挖掘该话语的特征词汇,在将其进行归纳提炼后,则可获取相应的话语事件以及话语子主题。[12]为此,我们将综合语料库的所有标题进行参照分析,选取出现频率大于1的关键词,按年份(2019、2020)、报道角度(正面、侧面)分类,这四类的词云图如图3所示。
图3 综合语料库关键词分布词云图
1.概貌:认识更全面,且关键词呈多样化趋势
从报道的整体趋势来看,六家英文媒体对中医药的认识更加全面,报道关键词呈现多样化态势。
尽管中医药在走出国门时,最早被广为接受的疗法是针灸,但随着中医药在海外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疗法被熟知。从图3可以看出,无论在正面报道还是侧面报道中,“Tai Chi”(太极)、“acupuncture”(针灸)、“massage”(推拿)、“cupping”(拔罐)、“needling”(针刺)等中医药疗法都被海外媒体广泛报道。“face”一词频繁出现,说明中医药在海外也被应用到美容领域。
同时,中医药的形象也逐渐向“健康”靠拢,“东方神术”的标签在被慢慢摘掉。“health”(健康)、“medicare”(医护)、“therapist”(治疗专家)等词频频出现在报道中。
但是,中医药的海外形象还需要进一步改善。“traditional”(传统)成为除“China”“Chinese”之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endangered”(濒危的)、“blame”(指责)、“warning”(警告)、“critics”(批评)等词也在多家媒体现身,中医药在海外的疗效仍存在争议。
2.历时变化:疫情成关键词,但未被充分报道
从2019年到2020年的样本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关键词,但中医药抗疫未得到充分报道。
从图3的第一象限可以看出,“coronavirus”成为2020年度正面报道的最大关键词。“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virus”(病毒)、“vaccine”(疫苗)、“cases”(病例)、“outbreak”(暴发)等词也在中医药报道中出现。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患者、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传播到海外,一些专家也在报道中对中医药抗击新冠病毒的疗效表示一定的认可。
但是,中医药不被认为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方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有关中医药抗疫的报道数量较少。同时,很多报道不认可中医药抗击新冠病毒的疗效,一些专家认为中医药是无效的,还有一些专家肯定了中国用中医药抗击疫情的举措,但认为这只是在安抚病人上起到了效果。
“Beijing”“Wuhan”等中国地名也常常在第一象限所属的报道中被提及。在报道中国为了抗击疫情采取的“lockdown”(封城)的举措中,一些地方鼓励所有民众喝中药、甚至强制民众喝中药的杜撰性措施也被报道。
05
微观共时维度:语篇、句构聚合分析
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典型报道语篇话语特点,形成聚合的分析结果。
(一)句构:权力关系的检测点
英语语言文化侧重于推崇主导事件进程、具有行动活力的主体。在新闻报道中被如许建构的对象,很可能得到公众青睐。在书写语篇的过程中,若一个对象被赋予“主体”角色,其经常被塑造成控制时间和行动的权威。故而,书写“时间”和“行动”的语言形式特征即成为语言学的关切。[13]在分析大量的媒体语料后,语言学家发现权力关系的共时书写是引领社会意见的关键。为塑造目的各异的权力关系,彰显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会出现方式迥异的报道。通过选择性的语言书写,新闻隐蔽地突出了某些“前景主体”,塑造了公众的认知。[11](97-98)
1.被动句的呈现
通过对六家西方主流媒体报道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它们常常善于利用句构关系塑造新闻事件中的权力关系。例如,被动句的大量使用,经常用来向读者暗示新闻事件中主体的被强迫性,以影响新闻受众对新闻主体的情感态度。
World's donkeys being “decimated” by demand for Chinese medicine是2019年11月20日发表在《卫报》上的一篇新闻,标题采用被动句的形式,将驴子数量减少的原因归结为“中药”,忽略了可能导致驴子数量减少的其他原因。在新闻报道的正文部分也大量策略性地使用被动句,例如“Some citizens have also reported being coerced into ta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what experts call a breach of medical ethics”(译:一些公民还报告说,他们被强迫服用“中药”,专家称这违反了医德)。通过被动句的使用,《每日邮报》试图转移焦点,让新闻受众忽略新闻事件中行为主体,即中国政府实施这些举措的出发点是抗疫。在从句中使用专家的评价作为此事件的补充,带有极强的负面批判性,却没有标明专家具体的名字和来源机构。
2.“时间”的呈现
权力关系的塑造手段,另外一种是“时间”的呈现,即“把一个事件或行动的序列作为基准,其他序列的事件或者行动都以此为衡量,此事件或行动被认为处于权力关系的上位”。在媒体报道中,有些个人或者机构常被赋予权威的角色,有决定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动机,常常通过时间状语从句、直接引语、状语小句标示权威话语者。
A1:Britain is too dependent on China for vital imports including ingredients for painkillers, antibiotics and anti-viral drugs says think tank.(《每日邮报》,2020年5月14日)
A2:Beijing is promoting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a “Chinese solution” to coronavirus. Not everyone is on board.(CNN,2020年3月14日)
A3:Tensions with China escalate as Tories warn the “Golden Age” in relations is over and Beijing accuses the UK of “spreading lies” about human rights abuses - after Boris Johnson lashes “demented” Chinese medicine for helping spark Covid pandemic.(《每日邮报》,2021年1月31日)
A1主题是英国对中国药材的依赖。其中“He added:‘We need to reduce our dependency on China and assert a new future with Beijing that defends our economic, ethic and political values, not undermines them.’”这一句采用了英国一家智库的直接引语从句,通过“need to”的引语标示智库的权威性,从而决定了本文的价值取向,即对中国药品的“战略依赖”可能被“武器化”,对西方大国造成巨大伤害。
A2主题是对中药抗疫的质疑。“‘You won’t be considered patriotic if you don’t believ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 said.”此处通过标示权威话语者的状语小句实现权力上位的构建,通过if引导的条件状语来试图达到构建新闻人物熊某受到胁迫的目的。
A3主题是英国首相诋毁中医引发病毒。“Ms Symonds has been vocal in her opposition to wet markets, where the animals are sold, gaining praise from Peta as it announced her as one of its most influential activists of 2020”(译:西蒙兹女士一直直言不讳地反对在生鲜市场上出售动物,佩塔宣布她为2020年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人士之一,并因此获得了佩塔的赞扬)。通过as引导的状语从句点明西蒙兹获奖的事实,把她塑造成环保人士,构建成文章段落的权力上位,从而加强前面论据的权威性,进而忽略其在其他政治领域的诉求。
综上所述,“句构”是话语文本中微观表征的重要形式,在语言学中也是分析“权力关系”的重要指标。
(二)语篇文体:思维逻辑的观测点
除了权力关系的构建之外,思维逻辑的书写也是语言学关注的重点,在文章中指的是信息模块之间连接的方式。英语语言的篇章逻辑主要有两种:一是记叙类文章主要是以事件带动的叙事逻辑;二是议论/说明类文章主要是以观点带动的层级逻辑。
记叙文文章主要是采用时间的顺序来行文,正序、插叙和倒序是主要的手法(以下文C1为例)。议论/说明类文章主要采用观点贯穿全文的方式,支撑性观点和概括性观点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是重点(以下文B2为例)。
B1:As coronavirus spreads, kooky remedies for treatment spawn along with it.(《华盛顿邮报》,2020年2月3日)
B2:Britain is too dependent on China for vital imports including ingredients for painkillers. antibiotics and anti-viral drugs says think tank.(《每日邮报》,2020年5月14日)
图4 记叙文体的信息结构
图5 说明文体的信息结构
但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说明/议论文的结构上。在中国的中医药报道中,重点下沉是一般的思维方式。采用分总的形式,支撑性观点被放在概括性观点之前,统领全局的重要观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在表述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时,也常常采用论据在前、观点在后的方式。
而在西方的新闻报道中。往往喜欢采用总分的行文架构。记者通常把概括性的观点放在新闻稿件的最前面,支持性的观点一般放在后面进行阐释,论点和论据的处理方式也是一样。例如,2020年5月14日《每日邮报》发表的新闻稿件中,“strategically dependent on Beijing for 57 good”和“medicines can be made with lethal contaminants”等观点摆在文章的开篇,“critical infrastructure”和“lethal contaminants”等几个论据安排在后面支撑论点,使核心观点在英国新闻受众心中更具合理性和信服度。
06
结论与局限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新闻话语图示”理论为框架,通过使用Factiva数据库检索报道海外媒体报道,构建中医药相关语料库。
通过分析语料库内容发现,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随着疫情的发展,六家英文媒体有关中医药的报道数量整体增多,全球英语受众对于中医药的熟知度有较大增长。以疫情为主体开展的中医药报道数量大增,对其抗疫疗效颇有关注。由于其抗击疫情效果良好,有关中医药的正向报道数量较之前有大幅增长,构建了中医药的正面形象。但由于疫情波动反复及“病毒中国责任论”的说辞,六家英文媒体对于中医药的误解和之前的刻板印象有所延续。总体来说,六家英文媒体的报道数量及态度都趋于正向发展,但仍有误解及抹黑现象存在。
从微观层面来看,本研究所涉媒体的报道倾向于使用大量被动句式、时间呈现技巧展现中方由上而下的权力关系压迫,塑造公众认知。他们善于通过“行动”的呈现,选择性地转移新闻事件中的主体,有意遮蔽中国政府实施抗疫措施的积极出发点,通过“时间”的呈现赋予所谓的英美“专家”权威角色,先入为主地构建新闻文本的权力上位。在语篇问题的思维逻辑观测点上,本研究所涉媒体倾向于采用总分的报道架构,把批判性的观点至于文本首部,以达到提高论点的合理性和信服度的目的。
(二)研究局限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挖掘和文本分析,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取得上述成果与结论之外,在研究方法、样本筛选和检索策略方面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寻求专家的解决。
1.研究方法本身具有局限性
本文采取的是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缺乏背景细节,会遗漏个别的影响因素。同时,量化的研究方法能够提供的关于行为、态度和动机的细节很少。国外媒体的报道动机和报道意图很难直接通过研究结果反映出来,这方面的研究可能还需要以定性的方式来进行。另外,量化的研究方法在深度上还稍有欠缺,个别定性研究能够发现的问题,在量化研究中很难发现。量化研究虽然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较高,但是有可能和实际的情况略有偏差。
2.样本量过大,无法进行全文筛选,有无法反映事件全貌的隐忧
本研究涉及15166篇报道。由于样本量过大,一部分新闻采取全文筛选的方式,一部分新闻文本采取的是“标题和首段”筛选的方式。我们根据相关度高低,人工筛选出249篇相关度较高的新闻,对这些报道进行分析。这样的筛选方式,可能会筛掉部分具有研究价值的新闻报道。同时,笔者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议题、情感态度倾向、关键词云变化等角度开展了研究,同时对句构和语篇进行分析。对于正文的分析还不够全面、细致、充分,可能还会遗漏个别问题。
3.检索策略可能会遗漏个别新闻
本研究选取权威流量统计平台SimilarWeb于2020年12月发布的新闻网站浏览量排名前六的主流媒体,检索了跟中医药相关的18个关键词。从国家和媒体的覆盖层面来看,可能不够全面。同时,尽管18个关键词已经覆盖了中医药的疗法、药物等有关词汇,例如草药、刮痧、针灸、拔火罐、气功等,但也很难完全覆盖所有与中医药有关的新闻报道,也许会有个别未涉及上述关键词的相关新闻报道被本研究遗漏。
(图片源自网络)
请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全文
参考文献:
[1]刘国伟,李琳.中医在五个典型历史时期的海外传播概述[J].中医临床研究,2015(3):1-5.
[2]叶青,吴青.美国新闻媒体对中医药报道现状分析与主题词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4(8):626-629.
[3]叶青,吴青.基于语料库的美国媒体中医药报道话语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5(4):619-623.
[4]杨丽,卢凤姣,叶青,周阿剑,吴青.海外中医药报道议题和话语策略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574-579.
[5]叶青,吴青,赵霞.中医药在英文百科网络媒体中的形象构建和知识传播[J].中医药导报,2020(8):121-125.
[6]周阿剑,叶青,吴青.基于语料库的中英新闻媒体中医药报道对比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2):1750-1754,1766.
[7]陆跃,邵晓龙,陈仁寿,张宗明.在助力全球抗击疫情中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J].中医药文化,2020(3):6.
[8]常馨月,张宗明,李海英.2014—2019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状及思考[J].中医杂志,2020(23):2050-2055.
[9]刘洋.世界主要英文媒体对中医药报道的语料库调查[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10]王同瑾.西方主要国家媒体有关中医药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11]任玥,李智.新闻的“话语图示”——论对外新闻传播中的跨语言书写[J].国际新闻界,2020(10):86-98.
[12]李莎莎.德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认知——一项语料库批评话语分析[J].德国研究,2019(2):99-114+159.
[13]Leeuwen,T.V. (2008).Discourse and practice: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责任编辑:高辛凡]
end
本刊声明
本刊对所有来稿概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亦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收费组稿。
严禁一稿多投,如由于作者原因造成一稿两刊或多刊的,作者须承担全部责任和损失,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全国地方高校名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未来传播 传播未来
唯一投稿网址:
http://zjcmxyxb.paperopen.com/
联系电话:
0571-86832092,86832735
往期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查看